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文章内容

刘思华--中国生态经济建设•2013杭州论坛开幕词

[日期:2013-08-28]   来源: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作者: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阅读:6573次[字体: ]
深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明绿色创新发展
 
——中国生态经济建设·2013杭州论坛开幕词
 
刘 思 华
 
由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经济教育委员会主办、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承办、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经济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生态经济建设·2013杭州论坛,今天在浙江理工大学隆重举行。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承办、协办单位向全国各地不辞辛劳赴会的全体代表致以崇高敬意!并代表入会代表向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为大会成功召开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深深的谢意!
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理论,构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宏伟蓝图,制订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指导原则、总要求、着力点和行动方案。这是中华文明乃至全人类文明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为了响应十八大发出的“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伟大号召,本次论坛的根本宗旨是: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发展绿色经济为主题,推进绿色发展为主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绿色力量。习近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来,多次强调并系统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思想观念,一个最基本的理论渊源,就是源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构成了中国梦的完善的理论结构。25年前,我著的《理论生态经济学若干问题研究》一书中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三大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时明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满足人民群众的全面需要,达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高度统一,这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重要特色,也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该书第276页)这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核心内涵与逻辑表述是完全一致,充分显示出中国学界和政界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论,是中国梦的一个最新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它赋予了中国梦的一个新本质属性与新历史方位,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新价值追求和新实践指向与重要内容。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生态文明问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各学科学者的极大兴趣,成为学术理论研究热点,其研究成果被人视为“浩如烟海”。然而综观起来,从总体上看存在着“三个薄弱”;除少数马克思主义者外,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比较薄弱;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方向性、战略性研究比较薄弱,形成“美丽的混乱”的局面。在其研究成果中“伪生态文明论”、“半生态文明论”的成果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五化”。
第一,西化。从目前情况来看有两种表现,其一,一些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全盘移植和照搬西方理论与方法研究生态文明,这种西化倾向虽然不是主流,但值得注意。其二,有些中国学者似乎变成了西方人,无论写文章还是写书,谈生态文明首先是从西方谈起,那些崇拜西方的文人把生态文明概念与理论的话语权即发明权奉献给西方学者,毫无根据断定生态文明观念理论是源起于西方,否认中国学者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和自主创立的生态文明理论。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文明研究的一个主要倾向。在此,我再次申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中国学者1982年至1992年期间在当今世界率先提出来的原创性的学术话语,是从中国语境中产生的科学思想、理论,是中国学人尤其马克思主义学人的伟大创造;并非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外来词”与西方话语、理论。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学者对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
第二,标签化。21世纪是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当今发达国家处于后工业文明时代,早已进入后工业社会即所谓信息社会,当代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文明时代,刚刚进入工业社会,都存在着生态环境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在今日中国不少学者研究生态文明,不仅把它看成是解决一切生态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大口袋”,而且是解决一切与生态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相关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大口袋”,尤其是把发展工业文明与解决生态环境资源相关及其克服工业文明黑色发展弊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都披上生态文明的华丽外衣,使其观念、思想、理论贴上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标签,统统放进生态文明“大口袋”,这种标签化就是泛化,导致“伪生态文明论”、“半生态文明论”混迹于世。
第三,功利化。当今中国功利学术风气严重,轻生态文明的基础性、方向性、战略性问题研究,有意回避本体论问题研究,重甚至只关注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的策略、技术、手段问题研究,在表层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和实现途径。停留在这种层次定位和实践生态文明,它就被功利化了,仅仅具有一种表层或工具意义,难以取得原创性理论成果。
第四,庸俗化。在这里所说的庸俗化是指一些文人过去没有研究生态文明,为了某种需要就信口雌黄把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形态说成依次经历了四个历史时代的“生态文明”,即是“原始状态的生态文明、农业社会的生态文明、工业社会的生态文明以及未来更高形态的生态文明。”这种奇谈怪论不仅对生态文明无知,甚至对文明也是无知,极大伤害了生态文明的本质属性和科学内涵,把它庸俗化极致。又如有位所谓生态文明研究专家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形态。”按照这个界定的逻辑表述,不仅生态文明,而且农业文明甚至工业文明都是一种“耦合形态”,这就抹杀了人类文明发展依次经历的四种历史文明形态的本质区别,是一种生态文明庸俗化现象。
第五,异化。2年前我就说过:今日中国学术理论界除少数马克思主义学者外,绝大多学者研究生态文明一般,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在他们的视野内消失了;有些学者竟然提出和宣扬资本主义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区别这个伪命题。这就是说绝大多数研究者未能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平台在深层回应今日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议题,甚至有学者在学理上把生态文明纳入工业文明的理论框架,把它说成“是实现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必然选择”,使研究成果没有走出工业文明理论的窠臼,有的甚至陷入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陷阱。这实质上是工业文明的维定势来研究生态文明问题,是生态文明研究异化的主要表现。从实践层面上说,普遍存在着用“生态文明一般”来“裁剪”“匡定”和总结我国和发达国家实施生态化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践,把修补、改善、克服工业文明弊端的实践,说成是建设生态文明或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后,掀兴一股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省际排名风,北京多次夺魁。我国进入工业文明社会时间不久,就进行全国省际“生态文明水平”(此概念不科学——引者注)排名。“北上广”居全国三甲。这是不符合目前中国是工业文明社会的客观现实的,应当是工业文明发展水平排前三名,才符合实际情况。2013年春发生震惊中外的京冀津强雾霾污染事件,击碎了北京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全国第一的神话。这些,应当说是生态文明研究异化的表现。从学理上说,把建设工业文明的理论概括与学理表现说成是生态文明的理论概括与学理表现,这更是生态文明研究异化的重要表现。有些论著大谈西方学界对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贡献。这是指美国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生态政治学及包括《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为代表的环境政治理论、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西方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这些学科和理论都是1995年以前问世的,当时西方学术界不要说生态文明新理论,连生态文明新概念也没有提出[†],都没有自觉地从人类文明历史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维度来回应生态环境资源和可持续发展议题,严格地说,像环境伦理学、资源环境经济学是调整、克服工业文明发展黑色弊端的理论概括与学理表现,怎么能说它们是属于生态文明的理论范畴呢?从生态文明思想发展史来看,在没有生态文明理论自觉的语境下,中外一切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生态、自然及其可持续发展等思想、理论,尽管其中蕴藏着生态文明思想,确实是为生态文明理论产生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但这正如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而不构成马克思学说的理论内容一样,只能是生态文明的理论来源而不是生态文明理论本身。
3年前,著名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郇庆治教授认为:“我们可以相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生态文明的理论向度比实践向度更重要。”因此,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呼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理论体系刻不容缓。只有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创新性理论成果,并以创新理论引领创新实践,才能有效纠正、克服上述“五化”现象。按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和实践指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从工业文明转移到生态文明发展轨道上来,要研究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很多,在此仅举一例说明之。
在传统社会主义文明条件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一个内在矛盾,就是增长逻辑与生态逻辑之间生态经济基本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条件下,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运动发展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发展的新时期,这个生态经济基本矛盾不仅没有解决与消失,而且转移到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更加锐尖与加深。如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部产生了生态逻辑与资本逻辑之间生态经济矛盾,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资本的逻辑”已差不多成为支配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主导逻辑,这个生态经济基本矛盾更是日益锐尖与不断加深。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观点认为,“资本的文明”按其本性是与生态文明相对立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对抗资本逻辑,首先是消解、克服资本逻辑对市场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价值观、思想意识形态尤其是经济意识形态等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吞噬,从而有效驾驭、引导、驯服资本逻辑,走出一条超越“资本的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语)的根本任务。可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态经济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状况、特点及其变化趋势,促进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绿色变革与绿色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一个历史性课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一场攻坚战。
最后,我要指出的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绿色发展(包括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写入党代会报告,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开辟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绿色发展与绿色崛起的科学发展道路。现在我们可以把绿色发展表述为:以生态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以有益于自然生态健康和人体生态健康为终极目的,以绿色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全过程的全面生态化为基本路径,旨在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实现代价最小、成效最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全面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必将使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人自身的规律即“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恩格斯语)至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人类文明时代发展特征的结论:工业文明是黑色发展时代,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时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在去年南昌论坛开幕词中才强调指出:“如果说,人类对地球存在极限的认识,是20世纪人类头等重要的发现,是科学的最大贡献;那么可以说,‘中国智慧’对从工业文明黑色发展向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巨大变革的认识,是21世纪中华文明发展头等重要的发现,是科学的最大贡献。”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O一三年八月十八日


[*] 这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理论的基本论点,先后被写进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及其决议。
[†] 据我的初步考证,原苏联学术界最早是1984年春在社会主义框架内使用过生态文明这个词,没有阐明它的科学内涵。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