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3)》出版发行

[日期:2013-03-11]   来源: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作者: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   阅读:5638次[字体: ]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3)》出版发行
 
2013年1月25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冯琦研究员主编的《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3):资源环境风险与发展转型》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深入分析了上海在人口压力、能耗增长、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废污染、土壤污染、化学品污染等方面面临的风险,并就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提出了一些独到见解。
经过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努力,上海的资源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我们还需要看到:城市规模的扩张、经济与人口的增长、人口向郊区迁移、偏重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民众对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使得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仍处于高位。发展所带来的新型环境问题、跨界污染转移问题与传统环境问题交织,使上海面临的资源环境风险更趋复杂,主要体现为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土地污染累积埋下大量隐患,大气污染呈复合型特征,能源供给依赖外部输入,化石能源燃烧成为首要大气污染源,突发性环境事件频率上升。而且,与此同时,市民对环境质量的诉求越来越高,民众诉求与环境现状之间形成尖锐矛盾,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越来越多。
要减缓上海的资源环境风险,就必须实现“三个转型”:以产业发展转型减少资源环境风险源,以企业发展转型降低资源环境风险概率,以环境管理转型提高资源环境风险管理效率。上海面临的资源环境风险,很大程度上源于工业布局分散、重化工产业比重偏高、规模发展过快、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要从源头上防控风险,就必须对工业布局进行优化,工业向园区集中,尤其化工企业要向化学工业区集中,同时对工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对工业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对小化工企业进行重组整改。企业是环境风险防范的第一线责任主体,要通过把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成本核算之中,建立健全环境风险损害评估与污染赔偿制度,倒逼企业把环境风险管理纳入经营管理全过程,实现集约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海当前以污染控制为导向的、被动响应式的环境管理模式已不能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风险;因此,环境管理政策应从污染控制型向宏观经济影响型转变,主动减少污染源;资源环境管理应从行政命令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降低环境管理成本;环境监督应从政府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转变,善于动员和利用社会力量;还应借助跨区域的合作机制解决跨界污染难题。
相关评论